据统计,学龄前幼儿视力不良的比率为10%,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近视比率为20%。儿童近视提前,不再是青少年的"专利"疾病了。
儿童近视不仅影响外表和自信,还可能会影响参加各类户外活动,久而久之对性格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宝宝近视了,对他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家长们需注意了。
儿童近视对孩子危害大
从宝宝出生开始一直到6岁,是视力发育的黄金时期。其中,眼睛发育的关键期是3岁以前,敏感期是9岁以前。如果在视力发育的关键期没有保护好孩子的视力,孩子早早戴上了眼镜,无论从生理和心理来说,都会给孩子带来很大危害:
1、孩子越小,患上高度近视的概率及眼底器质性病变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
与其他年龄段的人群相比,孩子患上近视的危害更大。一般来说,人的眼睛到18岁左右成型,三四岁的孩子患上近视要发展14、15年,由于孩子身体各器官正处于发育阶段,过早患上近视很容易引起弱视、高度近视及眼部其他并发症。
2、戴眼镜使孩子缺少自信,容易害羞,与他人沟通不良。
孩子眼睛看不清,活动范围少,而戴眼镜影响美观,比较敏感的孩子心理也会蒙上阴影。
3、孩子的空闲时间由电子产品来代劳,必将使孩子与父母的心灵之间产生隔膜。
电子产品所夹带的信息杂乱,孩子分辨能力欠缺,在电子产品上浸泡越久,他们的性格形成与知识结构就越受电子产品影响,父母无暇也无力去了解。久而久之,亲子之情也变得淡漠。
这些错误认识是孩子近视的“帮凶”
近视与遗传、用眼习惯都有关系,遗传无法避免,但我们可以从用眼习惯上做些预防孩子近视的工作。父母需要做的,一方面是摒弃关于孩子近视的一些错误认识,另外一方面就是给孩子立“规矩”,避免因不良用眼习惯造成近视。具体该怎么做,看看专家是如何建议的。
1、视力不好=近视
我家宝宝还没上小学,就喊着看不清东西,可能是近视了,我得赶紧给他配个眼镜。
真相:学龄前儿童视力不到1.0的话,不一定都是近视,还可能是生理性远视、弱视、斜视和散光。如果不弄清是近视还是其它视力问题,就给孩子配近视眼镜,不仅矫正不了视力,还可能让孩子变成真的近视。
小贴士:父母第一次带宝宝验光时,医院进行“散瞳验光”,区分是真性近视还是其它视力问题。图省事就直接带孩子去眼镜店进行电脑验光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2、学龄前儿童就算近视也是“假性近视”
我家孩子才6岁,这个年龄就算近视,也都是假性近视,不需要戴眼镜。
真相:假性近视并不是以年龄段来区分的,学龄前的孩子如果过度用眼,也可能变成真近视。如果孩子真的近视,而家长抱着“假性近视”的想法不给孩子戴近视眼镜,孩子看远吃力,增加眼睛疲劳度,近视会加深。
小贴士:建议家长带孩子做“散瞳验光”,因为电脑验光无法区分“真性近视”还是“假性近视”。验光时如果不散瞳,很有可能本来度近视,结果被验成度。
3、尝试用“近视治疗仪”矫正近视
孩子近视了,可是我不想让他戴眼镜,看广告说“近视治疗仪”很有效,先给孩子试试。
真相:治疗仪的主要作用其实是缓解眼疲劳,对于治疗假性近视有效果,矫正真性近视的作用则“有待验证”。很多声称靠治疗仪恢复视力的人,可能本身就是“假性近视”。过分依赖“治疗仪”会耽误正常的视力矫正时间。
小贴士: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佩戴普通的框架眼镜是矫正视力最有效的方法。等孩子18岁之后,可以考虑做近视手术恢复视力。
三个表现提醒妈妈“孩子可能近视了”
(1)喜欢近距离看东西
看动画片时喜欢凑到电视前,读书时距离书本的距离越来越近,表明宝宝的视力可能减退。
(2)喜欢眯眼
很多宝宝不是单纯近视,还带散光,只有眯眼聚焦才看得清东西,这时也应该进行视力检查。
(3)看东西经常歪头
如果两眼视力不同,孩子会选择用视力好的一侧眼睛看,出现歪头、偏头视物。
六条“军规”,预防近视
(1)学习时牢记“一尺一寸一拳”
书本与眼睛的距离一尺、手握铅笔一寸,胸跟桌子的距离一拳。一尺=33厘米,阅读距离px是近视发生的重要节点,家长需要特别注意。
(2)玩电子产品一次不超过30分钟
学龄前儿童看电视、玩电子产品,1次以20分钟左右为宜,不超过30分钟,距离最好为屏幕对角线的5~7倍;看书、练琴1个小时后,休息10~20分钟。
(3)学习时光线不能太亮或太暗
学习时选择光线柔和、不频闪的台灯,放在左前方,此外需再开一个背景灯或顶灯;在太阳直射时不读书,在黑暗环境下不玩手机。
(4)不要在走路、坐车时看书玩游戏
抖动的屏幕和文字会使眼睛疲劳,坐车时玩电子产品对成人来说,都是特别伤害眼睛的行为,更别说孩子了。
(5)不要宅在家里,户外时间要保证
每天都应该保证有1~2个小时户外活动的时间,做做运动打打球,多看看绿色植物,让眼睛从远眺中得到放松。
(6)保证营养均衡,少吃甜食
注意饮食均衡,多吃蔬菜瓜果,多吃富含B族维生素和铬的食品。研究表明,近视的发生与饮食中缺铬密切相关,含铬食品包括粗粮、豆类、肝脏等;少吃甜食,如过多食用会影响巩膜功能,使眼球壁弹性降低,导致近视。
免责声明本刊所有内容均来自网络,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侵权,我们第一时间删除。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