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视眼人数近4亿,居世界第一,是世界平均水平1.5倍,专家们已将近视称之为“国病”。我们对近视似乎再熟悉不过,看不清楚黑板,一定是学习太用功,看电视,看电脑,看手机太多导致的,需要配眼镜及时矫正云云。如果我们问一下自己,究竟什么是近视,想必很多家长是回答不上来的。朋友带孩子来检查眼镜,诊断结果为弱视+近视+散光,朋友惊奇的问我是什么原因导致弱视,什么又是散光?它们和近视有什么区别?我竟然一时语塞,突然发现,用最简洁的语句负责任的描述清楚近视、弱视、散光的概念非常难。这个世界有很多我们貌似很懂,其实并不清晰的事物:比如我们知道洗洁精,貌似也非常懂洗洁精,但如果问洗洁精漂洗污垢的原理是什么,想必大多数人都会语塞啦。当然我们大多数人不需要知道洗洁精为什么能清污垢。但是,每个近视的孩子在8年的近视防控持久战中,父母扮演着主导的角色,如果不能区分近视以及相关概念会掣肘防控效果。近视防控不是嘘寒问暖。那么,什么是近视以及与其形影不离的远视、散光和弱视呢?
1屈光不正:都是光线折射问题医院眼科或视光中心的家长一定对一个词不陌生,屈光不正。有关孩子近视、远视、散光的问题都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屈光问题!那么,什么是屈光不正呢,在排队2小时,看病3分钟的国情下很难从医生口中搞清楚,有的医生会解释,近视、远视、散光都属于屈光不正。但是,什么叫屈光呢?怎么就屈了呢?
为了清楚近视的概念,并严格区分远视、散光,我们很有必要先用2分钟弄明白什么叫屈光,什么叫屈光不正。
屈光: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不同折射率的介质时,光线将在界面发生偏折现象,该现象在眼球光学中称为屈光(refraction)。
眼是以光作为适宜刺激的视觉器官。若在调节静息时(很重要的一个概念,我么以后会讲,家长可暂时理解为需要散瞳),无穷远处物体所成的像没有准确聚焦在视网膜上,即称为“屈光不正”;而此时若正好聚焦在视网膜上,则称为“正视”。
近视眼:调节静息时,眼屈光系统使平行光束聚成焦点在视网膜前方,这是因为眼球前后径长或因眼屈光系统折射力过强,这种情况的眼称为“近视眼”。
远视眼:调节静息时眼屈光系统使正前方投入眼内平行光束聚焦点在视网膜后方,这是由于眼的前后径短或是因为眼屈光系统折射力不够强,这种屈光情况的眼称为“远视眼”。
散光眼:眼屈光系统不是完全正球面屈光,从正前方投入眼内的平行光束不能在视网膜聚成单一焦点,而是多个焦点,这种屈光情况的眼称为“散光眼”。
2弱视:不能仅凭0.8将弱视泛化尽管相对近视,弱视的发病率要低得多(2%-4%),但作为家长,还是有必要了解下弱视的相关知识。弱视的疗效与治疗时机有关,发病越早,治疗越晚,疗效越差。那么,什么是弱视呢?
弱视是视觉发育期内由于异常视觉经验,比如单眼斜视、屈光参差(两个眼镜度数相差大)、高度屈光不正以及形觉剥夺(眼睑有些下垂)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下降,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组织或器官永久性损坏)。
儿童视力是主簿发育成熟的,儿童视觉发育的关键期为0-3岁,敏感期为0-12岁,双眼视觉发育6-8岁成熟。
目前由于视觉保健的商业化,有些医生或保健人员部分年龄大小,只用0.8一个标准,又未注意是否存在引起弱视的危险因素(上面提到的:单眼斜视、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和形觉剥夺),对凡是最佳矫正视力低于0.8的孩子均诊断为弱视病给予治疗,出现了弱视诊断泛化的倾向。
目前由于视觉保健的商业化,有些医生或保健人员部分年龄大小,只用0.8一个标准,又未注意是否存在引起弱视的危险因素(上面提到的:单眼斜视、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和形觉剥夺),对凡是最佳矫正视力低于0.8的孩子均诊断为弱视病给予治疗,出现了弱视诊断泛化的倾向。
如果幼儿园视力不低于同龄儿童正常视力下限,双眼视力在视力表上相差不足2行,又未发现引起弱视的危险因素,则不宜草率诊断为弱视,可以列为观察对象。
3老花-近视眼不老花是谬论老花,专业名词老视,不在我们这篇文章的主讲范畴,但为了构建爸爸妈妈屈光概念的完整性,我们只对最核心的一点进行阐述:老花的发病机制是怎样的,为什么说近视眼朋友老了以后不会老花是风马牛不相及?
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逐渐硬化,弹性减弱,睫状肌(看见陌生概念别晕,看下图)功能逐渐降低,从而引起眼的调节能力逐渐下降。
大约在40-50岁开始,出现阅读等近距离工作困难,这种由于年龄增长所致的生理性调节减弱称为老视。
一般情况下,远视眼较正视眼出现老花早,正视眼比近视眼出现老花早,佩戴隐形眼镜者较框架惊蛰较早出现老花(又晕了吧,见下图)。
所以说,近视的人不会得老花,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家长还要注意的是,长期服用胰岛素、抗焦虑药、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抗组胺药、抗痉挛药和利尿药等的患者,由于药物对睫状肌的影响,会较早出现老花。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