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散光孩子的超主点矫正

昨天有朋友的孩子(10岁)来验配超主点,角膜高度不规则。框架镜加柱镜矫正,单眼矫正视力1.0。其实最近矫正模式是RGP,外院建议塑形镜,但家长和患者强烈不愿意RGP和塑形镜。所以只能采用超主点框架镜。

我一直很质疑柱镜矫正散光,因为柱镜加在球镜上的位置是固定的,但眼位是不断变化的,特别是看近的时候,视轴延长线一定不通过镜片中心,而且镜片上下滑动的时候,视轴延长线也一定不通过镜片中心。当视轴延长线不通过镜片中心的话,柱镜矫正散光的理论基础就不存在了!而且通过柱镜加球镜的框架镜,光线被赋予了不对称的变换,是不是影响晶状体的发育呢?大多数采用柱镜矫正的人,改用接触镜矫正的时候,都会有眼内散光,事实上是晶状体扭曲发育导致的。所以超主点不设置柱镜,通过减少轴外像差、增加入射光瞳、提高物理分辨率的方法,提高视力,同时保持入射光波的对称性,让晶状体和角膜通过自身发育来纠正自己的不规则形态。

上述那个孩子,我们最后用-3.5D的超主点矫正,得到了0.8的远视力和近视力。尽管比柱镜矫正低了一行,但我还是认为不加柱镜可能更有利于孩子晶状体的发育。

另外这个孩子的晶状体屈光度也是25D以上,调节滞后很大,所以外院测量的PRA也很小,大多数孩子的近视都是轴性近视,矫正的时候,一定注意入射光瞳。

最后要提醒大家,这种眼轴不规则角膜不能采用塑形镜矫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ptechinaonline.net/lcjc/61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