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散光,如何防控

关于眼睛的各类问题,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近视。而随着医疗条件和筛查意识的提高,如今有越来越多的散光病例被发现,散光人群也呈低龄化发展,甚至涉及5岁以下婴幼儿。

很多人可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散光,只是没有去检查过。散光和近视不是一回事,但它对人的视力危害也不容小觑。对于散光,尤其是青少年、婴幼儿出现的散光,一定要加以重视,避免发展为弱视或引发其他眼部疾病。

什么是散光,会遗传吗?

顾名思义,就是“光散开了”,也就是在某个轴向上不能形成焦点,这主要与我们角膜的弧度有关。那近视和散光有什么区别呢?可以打个通俗的比喻:近视是相机对焦不准,而散光是镜头上有划痕。

近视、远视和散光都属于屈光不正。散光是由于入射光在经过角膜和晶状体折射时,不能形成单一的焦点,故不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通俗地讲,散光患者的角膜与晶状体所构成的折光系统不是一个规则的球面,而是一个由于受到挤压而变形了的椭球面,就好比一个凹透镜可以把阳光聚焦到一点而集中热量,而一面变了形的凹面镜则无法集中阳光于一点。散光焦线聚焦在视网膜前方,则为近视性散光。

当孩子出现视物不清,看物体的时候喜欢眯眼、斜眼或者歪头时,家长就需要警惕散光。

散光分为规则散光和不规则散光

一般儿童的散光大多属于规则散光

规则散光:

多数由于角膜先天性异常引起,部分是由于后天因素造成的,例如过敏性结膜炎长期揉眼,长期眯眼视物。另外,眼皮压迫也会使角膜弧度改变,造成或加重散光。

不规则散光:

患者的角膜屈光面凹凸不平,角膜病变如角膜溃疡、角膜疤痕、圆锥角膜等均可导致。

散光的形成包括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散光具有遗传倾向,最近已经发现并确认存在遗传相关基因。当高度散光(度以上)时,遗传概率就会上升,所以如果父母是高度近视或者高度散光,那么孩子的近视或散光的几率就会大一些,需要重视!

散光有哪些危害?

很多家长视散光为虎狼,谈之色变,其实大可不必。散光并不都是有害的,人的眼球就像苹果,不可能尺寸标准完美无瑕,毫无散光的眼睛非常少见。大多数孩子都有轻微的散光(25~50度),这种散光又称生理性散光,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变化幅度不大。生理性散光对视力发育基本没有影响,但当散光度数大于度时,就会对孩子的视力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虽然高度散光的发生率极低,但严重的散光往往合并近视或远视

第一、散光很容易引起视疲劳,主要表现是眼痛、流泪、头痛(前额明显)等,久而久之可以引起弱视和双眼视力功能发育异常。

第二、散光可能还和比较严重的眼部疾病(比如圆锥角膜)密切相关

散光和近视有什么关系?

实际上,散光和近视有一定的关系。虽然两者都属于屈光不正,可能都需要配戴眼镜,但近视不会直接引起散光,散光也不会直接导致近视。但是对于没有矫正的散光,往往容易造成视疲劳,而视疲劳是引起近视和加重近视的重要因素。所以,散光和近视可以造成视疲劳,并相互影响。

家长如何发现孩子的散光?

散光和近视有一点不同之处在于散光很容易被掩盖,近视的孩子看不清物体,家长可以很早发现,但是一些散光的孩子不戴眼镜依旧可以正常的生活,为什么呢?这和散光儿童看物的方式不同有关。散光看得见东西,但是看不清,为了看清孩子可能就会采取不同的眼部姿势(眯眼,眨眼,斜眼或者歪头等),如果孩子出生后一直在以这个方式看物,家长就不会觉得孩子视物方式奇怪。

一般认为5~6岁儿童基本达到成人视力水平,在儿童眼发育完成之前,孩子的视力比成人更容易受到影响,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出现明显的屈光不正,将阻碍孩子正常视力的发育,形成弱视。

因此,尽早发现并矫正散光,家长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在孩子小的时候要细心观察,如果孩子看物体尤其是看书本时,出现的眯眼、歪头等不自然的用眼姿势,要提高警惕,询问并


转载请注明:http://www.ptechinaonline.net/yczz/52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