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医如何治ldquo近视rdq

中医自古就有治未病的学术思想,防患于未然,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医治疗近视、弱视、远视、散光、高度近视并发症,从儿童做起,早发现早治疗。

12岁以前是儿童眼球发育的关键性时期,及时纠正脏腑功能,通过调腑通络,平衡视神经,使人体处于正常免疫状态,眼球得到正常的发育,缓解眼睛疲劳,提高视力,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基本能达到正常视力。

超过12岁,能控制病情发展,视力有所提高,总比它慢慢发展下去要好的多。对于高度近视的患者找出具体病因而针对原发病或眼底病入手,采用中医药治疗原发病或眼底病,通过调腑通络治疗,疗效确切。

近视眼的成因

眼球调节屈光能力下降,经眼球调节后的焦点无法到达视网膜上,从而形成近视。

中医认为:近视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致使肝肾亏损,精血无以升腾于目,目失濡养,神光不能发越为先天遗传所致。

过用目力,久视伤血,血伤气损,致目中神光不能发越于远处。后天饮食不节,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升化之源,脾胃虚弱,则升降运化失职,目不得血,神光不能视远。劳瞻竭视,以致心阳衰微,阳不足则阴有余,阳为阴侵,耗伤肝血,因肝血亏虚,不能濡养于目,脉络淤阻,以致气滞血瘀,目络受阻,精血不能上荣于目,气血两虚,劳瞻竭视,精雕细刻,久视伤血,损伤肝血,目中经络干涩,脉络纤细,气血不足而形成近视。

在轻中度单纯性近视眼中,气虚,精血不足为主要病机。在中医辨证指导下的施治,补气升血,辅以活血化瘀,开窍明目之法,使气血调和,目受血而能视,疗效确切。

在高度近视的进展过程中,本质为眼底病变,病变过程中可能出现出血,渗出等病理现象。中医认为:高度近视及其黄斑病变,是由于肝肾精血不足,脾气虚弱为主要病机。经过辨证论治,化水湿,清痰通络,使功能恢复,一般高度近视具有一定的遗传性。

近视辨证论治

心阳不足

主证:视近清楚,视远模糊。全身无明显不适,或面色晄白,心悸神疲,舌淡脉弱。

证候分析:火在目而为神光,心阳不足,则神光不得发越于远处,故视近尚清,视远模糊。面色晄白,心悸神疲,舌淡,脉弱等皆为心阳虚弱、气血不足的表现。

治法:补心益气,安神定志。

肝肾两虚

主证:视近怯远,眼前黑花渐生。全身可有头晕耳鸣,夜眠多梦,腰膝酸软,脉细。

证候分析:肝肾两虚,精血不足,神光衰微,以致光华不能远及,故视近而不能视远。

治法:滋补肝肾,益精养血。

近视眼预防方法——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是中医的首要治疗原则,治未病是中医的最高境界。《黄帝内经》开篇之《素问·上古天真论》即将“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与“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以及“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作为养生明目手段。

据唐代房玄龄等的《晋书》记载,至少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就有古方以“损读书,减思虑;专内视,简外观;旦晚起,夜早眠。”等手段来预防眼病,提高远近视力。

现在近视眼治疗方法,如中医艾灸、穴位按摩渗透家庭疗法,对近视眼的治疗和预防近视的作用都很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ptechinaonline.net/yczz/6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