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不想吃饭,烤一个五毛钱的锅盔都能吃的特别香,感觉比家里的饭好吃多了!
现在虽然没有五毛钱的锅盔了,但是香味依然是那个香味,肉馅也越来越丰富!吃的不仅仅是锅盔还是情怀。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美食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但锅盔却在我的心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松滋谢家冲路有这么一家锅盔店,开了近10年,上过杂志,被香港记者报道过,从一穷二白到现在生活幸福,刘师傅靠自己的双手撑起了一片天。
十年老店,刘记锅盔以前刘记锅盔,没有店面,就在谢家冲这条路,支起来一个小摊。无论刮风下雨,刘师傅都每天按时出摊,只为了将美味传递到顾客手里。现在就算刮风下雨,刘师傅也不怕了。通过自己的努力,刘师傅已经有了自己的店面,虽然只有几平方,但对刘师傅来说已经很满足了。做一个锅盔只用五分钟选用老面,是刘记锅盔的特色之一。老面不像酵母,发出的面更加温润醇香,自带一股清甜。包裹上,刘师傅精挑细选的猪肉,光看肉质,就能想象到吃到嘴里该有多美味了。从做到出炉,做一个锅盔只用五分钟。刘师傅手法娴熟,一团面在他手里随意揉搓,面团在他的手里好像有灵魂一样。不一会的功夫,面团就被卷起来擀成椭圆形。撒上芝麻,这分量,让在吃货界纵横多年的小编都惊呆了。师傅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放入铁炉烤制。刚出炉的锅盔娇艳欲滴,肉中的油脂析出,鲜香,酥脆。似有千层外皮,恨不得一秒咬碎。咬开里面层层叠叠,还有鲜肉的气息,光说起来,我又馋了。四种口味的锅盔刘记锅盔都是明码标价,最受欢迎的还是猪肉锅盔,情况好的时候,一天能卖一两百个。受猪瘟的影响,猪肉锅盔,牛肉锅盔都相继涨价了。但是依旧改变不了顾客对刘记锅盔的喜爱。每次顾客选择锅盔的时候,刘师傅都会体贴的提醒一下,涨价锅盔的价格。但是顾客还是爽快地说:“来两个。”松滋人对锅盔的喜爱都是深入骨髓的,晴天的时候可能还要排队,但是大家也不着急。门口有小板凳,大家都坐上去聊聊天,等候刘师傅的召唤。下雨天的时候,也有人打着伞来买锅盔。可能是刘师傅做的锅盔太香,可能是想吃点暖和的东西,不论是哪种理由,反正松滋人对锅盔的喜爱是深入骨髓的。从当初的泥巴炉子,到如今的铁抽屉。刘师傅认为铁抽屉更环保更安全,刘师傅一直信奉要给顾客最好的。最熟悉的味道“小孩子爱吃猪肉馅刷番茄酱的,老年人爱吃的梅菜馅的,年轻人爱吃牛肉馅。”刘师傅在顾客到来时,凭借多年的经验就能将点单猜出个七七八八。有些顾客还没有张嘴说吃什么,刘师傅就直接说出了他想吃的口味,这可能就是开店十年来,刘师傅和顾客之间的默契吧。遇见小朋友来买锅盔,刘师傅还会让小朋友自己找零钱,锻炼自己。小朋友找完零钱总是聚精会神地望着刘师傅,每个刘师傅做锅盔的瞬间都不放过。好像要偷偷学艺,成为小徒弟似的。拿着锅盔可爱的小朋友还舍不得走,要和刘师傅的招牌合个影。看来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都是刘记锅盔的忠实粉丝。开店十年,用真功夫说话20岁的时候,刘师傅在家放电影,后来电影院垮掉了。40岁之前一直以种田维持生计,但是连儿子的学费都无法负担。学习做锅盔的时候,刘师傅已经四十岁了。10天出师,问刘师傅有没有遇到困难,刘师傅腼腆一笑。他说困难肯定是有的,但是为了学门好手艺养活全家人,一切都是值得的。在和刘师傅的聊天中,我问出一个大家都好奇的问题,把手伸进炉子里面,难道不怕被烫伤吗?刘师傅指了指自己的手说:“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总是被烫伤,起泡,现在手上还有被烫伤的痕迹。原来一年要被烫好多次,现在想烫我一次都难。”开店十年,刘师傅一直用真功夫说话。从低谷到迎来人生事业的春天,每天坚持现做现卖。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是刘师傅作为手艺人的坚守。风雨同舟三十四年十年前一个香港记者来到松滋,机缘巧合下吃到了刘师傅做的锅盔,当时觉得很好吃,很有特色。就把刘师傅和他的妻子拍进来香港杂志。那时候他们夫妻俩配合默契,一个揉面,一个刷酱。总是能以最快的速度送到顾客手里。(照片来自于《中国见闻》杂志)好家风,好传承现在刘师傅老婆因为身体原因负责后勤工作,照顾全家人的衣食起居。刘师傅的儿子刘丹,在刘师傅爱岗敬业作风的影响下,也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了长江大学。毕业后工作于中石化中原石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在工作上他脚踏实地,面对困难他也敢于接受挑战。即使在生病的时候,也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为项目提供相应的支持。刘师傅靠锅盔撑起了自己的一片天,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有时候吃锅盔也是一种情怀,这家10年的刘记锅盔,想必是好多松滋人小时候的回忆吧。告诉小编你最喜欢吃什么口味的锅盔?看都看完了,还不点这里试试松滋人网松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