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视作为儿童和幼儿的常见病之一,在我们的认识上很多时候存在概念模糊,诊断不清的情况,特撰写此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在年斜视弱视防治学组工作会议上对弱视做了如下定义:凡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以功能性因素为主所引起的远视力≤0.8且不能矫正(戴镜得不到提高)者,称为弱视。由此可见矫正视力能不能达到1.0成为诊断弱视的主要标准,而对于插片箱的正确运用就成了关键因素。
下面首先就插片箱的基本功能和根据经验总结出来的五步验光法对大家做一介绍:
第一步:定性;在正式插片之前首先定性。所谓定性,就是大致划分屈光不正的属性是近视还是远视。其方法为检查裸眼视力,凡视力在0.5以上者先用+0.50D·后用-0.50D;凡视力在0.5下者先用+1.00D,后用-1.00D的球镜在眼前试戴。若加"十"号球镜视力不下降甚至上升则为远视;若加"十"号球镜视力下降,而用"一"号球镜视力上升,则基本可定为近视。医师根据远近视力的检查结果进行具体分析,对受检者的屈光状态有一个初步估计,做到心中有数。以对数视力表1.0为基准,实际裸眼视力距离1.0每差一行加25度.
如:裸眼视力为0.15,0.15离1.0差8行,即加25×8=度
若再查视力为0.4,即再加25×4=度
若再查视力为0.8,即再加25×1=25度
此时大多数视力即可达到1.0,此眼的近视度数为++25=度。最后再以±0.25D镜片调整到最佳状态并记录其度数。
第二步:通过第一步检查视力不能矫正到正常者进行第二步检查。第二步的目的是定柱(柱状镜片即散光片),即确定是否有散光,可以通过散光表检查各子午线的线条是否清晰一致,否则即有散光存在。换上裂隙片。如果裸眼视力很差,估计屈光不正度数较高者,可先用球镜把视力提到0.3左右,再在此球镜片前面加裂隙片,插上裂隙片后将裂隙从0度转到度,再从度转到0度,反复几次,看视力有无变化。若视力无变化,说明无明显散光情况,如果视力是逐步变化的则提示有散光的存在。
第三步:确定散光的轴位。在转动裂隙镜片的过程中,如果视力是逐步变化,则应先找出视力相对最好时的裂隙所在处。比如在45度处,还应再把裂隙转到与45度处呈90度的位置,即度处,此时视力应该相对最差,这才能说明该眼为规则散光,而且视力相对最好时裂隙所在处45度,就是散光轴位所在处,试镜片的轴位就是散光眼的实际轴位。也可以将原有散光镜片的轴向上下各移动5~10度,找出清晰的方向后逐渐向清晰的方向移动轴位,达到最佳状态,然后再反复上下移动5度,确认轴位的最佳位置。
第四步:确定散光性质及度数,在试镜架上插上第一步验光中获得最佳视力时的对应性质和屈光度的镜片,然后分别加不同性质的柱镜(散光镜片),对准第三步所测散光轴的位置,若加"十"号柱镜视力上升则为远视散光,若加“—”号柱镜片上升则为近视散光。加球镜时按照到1.0行视力每差一行加25度的方法,直到1.0时为止,这时柱镜的性质和度数就是散光的性质和度数,球镜的度数就是近视或远视的度数。
第五步:第四步的检查基本上确定了验光的结果,但其中球、柱镜片间可能有互相替代的部分,但通过以下试验可以找出进行鉴定:
负荷试验:青少年近视眼患者验光最常见错误为度数偏高,为了在不散瞳验光的条件下对青少年近视眼也能做到到验光度数准确,可通过增加睫状肌调节力方法的负荷试验进行判断。
负荷试验方法:在已基本确定度数的镜片上再增加-1.5D的球镜片。如果视力下降,称之为负荷试验阳性。说明原矫正镜片度数过高。如果视力不降或上升称之为负荷试验阴性,说明矫正镜片度数基本符合。
如果镜片度数过高则减低,近视度数直至达到最高视力最低度数的标准,对于散光要做到充分矫正。再利用第五步检查把球、柱镜片镜调整到最佳联合状态,使矫正视力达到最高水平。
五步验光法不仅准确可靠,同时也是其他各种验光方法最后的检测和补充。为了便于记忆,我们把五步验光法归纳为几句话:
五步验光很重要。一步定球要做好,二步散光正负找。三步定轴要准确,四步散光定大小,五步重新比球柱。反复比较细是巧。
五步验光法,基本上能够满足一般验光的需要,经过五步的规范操作如果其矫正视力仍然不能达到1.0,就基本可以确定其为弱视了。随后根据眼位、三级视功能、色觉等进行综合判断和分型。至于弱视的具体分型以及其它详细情况会在以后慢慢分期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