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孩子会告诉家长自己看不清楚,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都是认为孩子近视了。但并非所有的看不清都是近视引起的,还有可能存在假性近视、散光、远视、弱视等等情况。
1.假性近视
假性近视是因为青少年的眼睛调节功能比较强,当长时间用眼后,调节容易痉挛,就会出现看远不清。就像镜头一直对焦在近处,忽然拍远处时会模糊一样。
假性近视往往不需要戴镜,可以通过眼部放松训练或者用药缓解恢复。如果要判断孩子是真性或假性近视,最准确的办法是去正规的眼视光机构做散瞳验光检查。
2.远视、散光
医学上把近视、远视、散光统称为屈光不正。当远视、散光度数不高(一般不超过度),对孩子的视力发育影响不大,可以不戴镜。当远视度数较大时,可能会导致孩子看近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如果散光度数高,也会直接导致视疲劳,视物不清,这些情况需要戴镜矫正。
尤其是处于发育阶段的孩子如果有高度的远视、散光问题,若不及时进行科学干预可能导致弱视。
3.弱视
与近视不同,弱视是指孩子的最佳矫正视力无法达到该年龄段视力的最低标准:
1~2岁孩子的视力约为0.2-0.3;
3~4岁孩子的视力约为0.5左右(两眼视力相差小于两行);
5岁的孩子正常视力越可达到0.6-0.7(两眼视力相差小于两行);
6~7岁时,孩子视力发展到接近0.7-1.0的水平(两眼视力相差小于两行)。
简单来说,就是在戴上眼镜后,孩子能看到的最佳视力也低于正常标准。对于弱视这种发育性眼病,最佳治疗年龄为3~6岁,如果不及时发现和治疗,可能影响终身,甚至会影响孩子以后考驾照、就业等问题。
给家长朋友们的两点建议
1.做好近视防控
孩子近视的发病率逐年递增,近视的防控更是家长